危險6大病徵
劇烈頭痛、突然眩暈、狂瘦、胸悶、傷口久不癒合、不明出血等這些不尋常的症狀,可能是重大疾病的徵兆,您一定要有基本認識,以及時採取緊急處置。
劇烈頭痛
頭痛是一個很常見的毛病,有的可能是因為壓力造成的,但也有可能是隱含著重大疾病的先兆。雖說每個人對於痛的定義不同,多數的頭痛是無關緊要的小毛病,但有一種頭痛,有可能會嚴重到危及生命,也就是所謂的「劇烈頭痛」。
症狀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林欣榮指出,這些病人對於這樣的頭痛,常會形容--「頭好像要炸掉,一輩子從沒這麼痛過,過去從未發生過類似的頭痛」。有的病人會痛到昏過去了,才被旁人趕緊送到醫院就醫;有的病人雖然是清醒的,但痛到無法指出頭痛的部位,如果不就醫的話,頭痛的情況就無法解決。比較不幸的是,有1/3劇烈頭痛的病人,在痛暈了後,就一直無法醒過來了。在過去,不少名人曾因為劇烈頭痛昏迷而無法再清醒過來,如政界聞人謝隆盛、商界名人溫世仁等。
可能病因
腦血管瘤破裂(如蜘蛛膜下腔出血)、腦內小血管破裂(無出血性腦中風)、腦部腫瘤等都有可能會引發突然性的劇烈頭痛,這是因為腦部有腫瘤或出血時,腦容量增加,顱骨內的壓力上升,腦壓增加,而出現頭痛。病人有時還會有噁心的感覺;如果是腦出血,多數的病人會合併有半身手腳無力的現象。
應該採取的緊急處置
必須趕快就醫,最好能將病人送到大型醫院就醫。
應該進一步做的檢查
醫療人員會先幫病人進行電腦斷層掃描攝影,以檢視可能出血或長腫塊的部位,必要時,必須進行緊急的開刀處理。
胸悶
依據統計,在美國有3~5成的胸悶和心肌梗塞有關。在臨床上,胸悶是一項很常見的症狀,心臟、肺部、腸胃、肌肉神經的問題,常常會以胸悶的症狀來表現,其中心肺疾病引起的胸悶,有可能是致命疾病的先兆。會出現胸悶的族群,雖然是以中老年人為大宗,但部分年輕族群也有這種困擾。
症狀
胸悶是個很概括性的名詞,有人會說,胸部好像上壓了一塊大石頭;也有人認為心悸也是胸悶的表現;當然,也有病人把胸悶和胸痛混為一談;也有人覺得胸悶會合併有燒灼感、呼吸困難、氣不順、上氣不接下氣、胸部被綁得緊緊的、氣透不過來的感覺等,讓人非常的不舒服,且令人恐慌。有的病人會覺得,躺下來比較容易有胸悶的現象;也有人在上下樓梯時,特別容易胸悶;還有人情緒不好,就胸悶。
有的病人胸悶會延續好久一段時間,有的病人只持續幾分、幾秒而已,而且胸悶頻率、部位也不一樣。
可能病因
三軍總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陳永煌表示,年輕人課業、工作壓力大,過去如果沒有重大病史,胸悶的原因可能和情緒有關;另外,有些人天生不喜歡運動,也比較容易有胸悶的感受。
再者,喜歡喝咖啡,容易心悸,也會被認為是胸悶;抽菸的人,肺活量受影響,也比較容易有胸悶的困擾。
在臨床疾病中,常會以胸悶來表現的,主要是心肺方面的疾病。在胸部的疾病中,以氣喘、氣管炎、氣胸、胸部長腫塊等比較常見。心臟的部分,常見的有心絞痛、心肌梗塞、心律不整、心臟瓣膜性疾病、心悸等。另外,胃食道逆流也有可能會造成胸悶。
應該採取的緊急處置
情況輕微的,可進行熱敷;如發現病人臉色不對,可能有生命危險,就應趕快就醫,最好能將病人送到大型醫院就醫。
應該進一步做的檢查
醫療人員會依病人可能的狀態,進行處置,如懷疑是心臟的問題,就會進行心電圖等心臟相關檢查。
傷口久不癒合
皮膚受傷後,原本就有自動修復傷口的能力,但如果傷口久不癒合,就是身體狀況出現問題的警訊了。所以,就算是小傷口,如果一直好不了,也應到醫院就醫,仔細找出原因。
症狀
振興醫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嚴炯誥指出,其實,傷口不易癒合,在醫學的專門名詞叫做「困難傷口」、「慢性傷口」,定義是傷口出現一個月後,仍然無法癒合。
不少傷口一直好不了的病人總會抱怨──「看醫師看很久了,也看了不少醫師,換了很多次藥,就算請醫師再清創、去掉爛肉,傷口還是一直存在著」。
可能病因
其實,傷口的出現,不見得要見刀、見血,只要施加壓力在一個部位,讓血液循環不良,半天的時間,就可形成傷口。在臨床上,傷口老是好不了,和身體血液循環的流暢度有很大的關聯性。
比如像出現週邊血管病變的糖尿病人、手指及腳趾末梢血管發炎的柏格氏症病患、長期下肢靜脈曲張的病人,一有傷口,就好得比較慢。
營養不良的病人,血液循環當然不好,常見於居家照顧不好、長期臥床的安養中心及慢性病老人。
在臨床上,常碰到一些口腔癌病人,因為嘴巴長東西,營養攝取不佳,在開刀前,都需要營養的評估,才能決定是否可以開刀,要不然傷口一開,就很容易關不起來。
感染,也是傷口好得慢的原因,這也是當醫師清創傷口時,要把傷口週邊組織刮除掉的原因,因為這些週邊組織有可能已經被感染了,營養沒有到達傷口處,皮膚新生的組織一直長不起來。
也有的惡性腫瘤,例如皮膚癌,外觀看起來就像是潰爛的傷口,一直流膿,會產生分泌物。
另外,如果傷口長在關節、肌腱等活動量大的部位,特別是人體的下肢部位,也不容易長出新生組織。
少數人因為放射線的照射,會造成放射線皮膚炎,該部位如果受傷,傷口也常常會拖很久。
應該採取的緊急處置
出現傷口時,除了就醫處理外,在家照顧時,傷口能不碰水,就不要碰水,最好避免使用碘酒、雙氧水等刺激性的消毒劑,因為如此反而會使傷口癒合慢。
清潔傷口應用煮沸過的冷開水或包裝的生理食鹽水,塗上優碘、藥膏,使用無菌包裝的棉花、棉花棒。如果傷口過了一個月還好不了,就應求助 醫師,找出確切的問題。
應該進一步做的檢查
傷口好不了,醫師會先判定是否為感染性的傷口,如果是感染性的傷口,要先馬上進行處理;如果不是,會依照可能的原因,進行各項檢查確定病因。
通常傷口超過3個月沒好,醫師會要求病人進行病理切片檢查,以檢視是否有不正常細胞增生的現象例如癌細胞。
不明原因狂瘦
對於多數人而言,體重減輕,是一件好事,也不會想去探究變瘦的原因,如果是增胖的話,反而會斤斤計較變胖的原因。專精減重醫學、同時也是台中縣衛生局長祝年豐指出,不管是變胖、變瘦,都應該找出原因來。因為不明原因的增胖或是變瘦,都有可能反映出身體內部的狀態。
症狀
在沒有進行任何的減肥行為的狀態下,3個月之內,不建議體重減輕超過 5公斤,如果一個月體重減輕超過 5公斤,就是「急性狂瘦」;如果是在減肥的狀態下,也就是在進行飲食控制、運動、服用減肥藥的狀態下,3個月內,體重不應該減輕超過 10公斤。如果以一天的以體重變化來觀察,在正常的情況下,早晚的體重會相差 1公斤,但如果早晚的體重差距超過 2公斤,就要擔心突然狂瘦或是增胖的問題了。
可能病因
短時間內最常見體重狂瘦的原因,有可能是手術開刀後,身體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來修復身體機能。如果不是開刀,有可能是不知名疾病上身所造成的,其中以癌症的危險性較高。
祝年豐指出,胃癌、大腸直腸癌的病人,都有可能會合併出現食慾、胃口變差的情況,進而導致體重減輕;另一方面,體內有不正常細胞或組織增生,需要補充大量的營養,體內也會耗費過多的能量,體重自然會急遽減輕。
女性常見的甲狀腺機能亢進,也可能會造成狂瘦現象,通常甲狀腺機能亢進問題,還會同時伴隨有心悸、手抖等症狀,甲狀腺機能亢進的病人因為身體的代謝速率超過於身體所能負擔的攝取量,因此,會出現體重一下子掉落的情況。
另外,病菌的感染,合併有發燒現象,也可能會造成體重下降的情況。比如說,感染到肺結核菌的病人,常會持續好幾個月輕度發燒(特別是下午期間),有時候病人不見得會有呼吸道的症狀,但體重會減輕。臨床上,大多數的肺結核病人都是體重過輕,鮮少出現胖子。
還有,厭食症也有可能造成體重迅速下降。這些病人大多沒有病識感,大多是因為怕胖的心理造成厭食的毛病。從不喜歡吃東西、不吃東西,到最後吃東西後就會催吐,體重自然也會變輕。
應該採取的緊急處置
如果是在減肥中的病人,應該停止減肥。此外,不論是否正在進行減重,如發現體重急遽減輕,都應即刻就醫。
應該進一步做的檢查
醫師會視病人可能的情況,進行血液常規檢查、生化及甲狀腺功能檢查,或是其他更精確的檢查。
不明出血
只要身體任何部位有出血情形,就一定要找出原因來,新竹馬偕醫院急診部主任蔡維謀表示,出血量少,不見得代表疾病的嚴重度不高;出血量大,運用現行的醫療技術,也不表示一定會馬上致命。在急診中最常見的輕微出血問題就是流鼻血;在台灣的文化中,每到假日,特別是聖誕、跨年等節日,因為喝酒吐血很常見;有時身體出血如血尿、血便,不見得可馬上以肉眼察覺到,但一出血,就是身體有毛病了。
症狀
身體組織受傷,大多會有出血的現象,有時血液是可排出體外的,血量、血液的色澤是可以肉眼觀察到的,以血便來說,鮮紅或艷紅色的血色,往往是大腸等下消化道的疾病;顏色變成黑色,有可能是如食道、胃、十二指腸等上消化道的問題;大量咳血,有時是肺部疾病的表徵如肺結核、肺癌等。
可能病因
痰液有血,可能代表肺癌、支氣管發炎、肺結核等問題;女性下體的出血,有可能是懷孕後子宮早期剝離、荷爾蒙分泌不正常等;血尿也許是結石、膀胱發炎、泌尿道系統的腫瘤等;血便常常是大便太乾燥、痔瘡、長期便秘如廁時肛門破裂等,但大腸癌也時有所見。消化道的出血有時量多,有時量少,有可能是胃出血、食道破裂等。另外,血液性的疾病,也會引發不正常出血的現象,如血小板及凝血功能異常。
在醫院急診室,常見的出血問題以消化道出血居多,其次是泌尿道、流鼻血。
應該採取的緊急處置
身體有出血就應該就醫。不過,像流鼻血有時在家處理即可,此時患者應頭前傾,在鼻翼上冰敷,千萬不要後仰,以免血液凝固,阻礙呼吸道。
應該進一步做的檢查
醫師會視情況,幫病人安排檢查。例如有消化道的出血,就需要進行胃鏡、大腸鏡的檢查;有呼吸道出血現象就要以氣管鏡檢視出血點。
突然眩暈
在各醫院的臨床門診中,頭暈是一項很常見的症狀,患者抱怨頭暈的情況很廣泛,造成頭暈的原因也很多,小感冒有可能會引起頭暈,太忙或熬夜會頭暈,酒喝多一點也會頭暈,貧血、在陽光下曝曬太久,患者也會感覺頭暈,平衡感變差而導致走路容易跌倒時,患者的主訴可能也是頭暈。依據國外的統計,70歲以上老人到醫院看病時,其中3成以上會有頭暈的困擾。不過,在醫學上,針對頭暈現象予以明確定義的,有四種不同的情況:眩暈、暈厥前期(快暈倒的感覺)、平衡感異常、非特定性的頭昏。其中以眩暈與暈厥前期最容易引起病人恐懼而求醫,因為此二症狀出現時,大多是突然而沒有預期的。眩暈是醫學上有明確定義的術語,卻常常被患者錯用此名詞去描述其他三種頭暈的情況。
症狀
台北榮總神經內科部神經血管科主任陳昌明表示,在門診中,眩暈的病人常會提及到,有天旋地轉的感覺,週遭環境在旋轉,自己也跟著在旋轉,且大部分是突然而沒有預警的發作,並不是慢慢出現的。
可能病因
眩暈致病機轉依發生病變部位大致可分為兩類:
1.中樞型眩暈:是中樞神經系統病變造成的眩暈,眩暈的出現可能和小腦、大腦、腦幹等部位發生異常有關,病人較不會因為姿勢的改變,而加劇或減輕眩暈的症狀,也常會合併出現噁心、嘔吐等現象。這類病人因中樞神經系統受犯,故需要盡快查明病因與處理。
中樞型眩暈病人的病因,大多和腦幹或小腦部位的疾病或傷害有關,比如說頭部外傷,至於腦幹或小腦部位的腫瘤、發炎、感染、血管出血或阻塞等也是重要的原因。此外,中樞型眩暈的原因也有可能是藥物造成的,比較常見的是一些會作用到大腦、小腦、腦幹等中樞神經的藥物,如抗癲癇藥物、肌肉鬆弛劑、與鎮定劑等,在臨床上,老人家因為身體對的藥物代謝效率變慢,或是年長病人常因記憶衰退或失智症,以致重複服用藥物而發生藥物過量,因而出現眩暈。喝過量的酒精飲料,或服用迷幻藥等禁藥也會引發中樞型的眩暈。
小腦、腦幹中風病人常出現眩暈,但是只有眩暈而沒有其他症狀的中風是極為少見的,這些中風病人常合併出現其它症狀,如:半身麻痺、腦神經功能異常(如:看東西出現複視)、或是協調障礙等。如果大腦枕葉也受波及(因為此部位之血液供應與腦幹源自同一血管系統)則可能出現視野缺損(部分視野看不到)。內耳前庭器官與耳蝸之血液供應來源為供應腦幹血管的分支。一旦這些小分支血管堵塞就會造成內耳中風,患者常常出現一側突發性耳聾與眩暈。
2.週邊型眩暈:大多是內耳前庭器官問題造成,如良性姿勢性眩暈症、前庭神經炎、梅尼爾氏症等。通常會因姿勢改變,誘發眩暈的發作,出現天旋地轉的感覺,常合併有噁心、嘔吐、耳鳴等現象。以最常見的良性姿勢性眩暈症而言,是內耳前庭之耳石脫落所造成,多數的病人在姿勢改變後10~20秒,就會出現眩暈症狀,這些症狀會持續一分鐘左右。至於梅尼爾氏症患者,則是掌管平衡的內耳前庭與掌管聽覺的內耳耳蝸都有病變,因此除了眩暈發作以外還常伴隨耳鳴,聽力也會隨之惡化。生活壓力、咖啡因、高鹽飲食,都較易造成梅尼爾氏症患者的眩暈復發,因此患者應避免這類飲食。內耳引起的眩暈病人,常因怕暈而臥床,但事實上,眩暈的病人,即使會暈也要試著在家作平衡復健運動,幫助內耳的前庭趕快恢復正常的能力,才能早日脫離眩暈的痛苦。
此外,頭暈是老年人門診最常見的症狀之一,就腦部疾病而言,往往與腦血管動脈硬化與狹窄有關,常伴隨其他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其次則是與自主神經功能不足有關,伴隨姿勢性低血壓,最常見於糖尿病併自主神經病變之患者,有些則是藥物造成的副作用,尤其是抑制交感神經活性的藥物,例如某些降血壓藥物或治療攝護腺肥大之藥物,患者站起來時血壓過度減少,導致腦部血流供應不足(腦缺血),引起頭暈或暈厥。至於某些內耳疾病也可發生於老年人,導致急性或慢性的頭暈或眩暈,許多中樞神經或週邊神經疾病與內外科疾病也都會伴隨頭暈症狀,故老年人頭暈成因較複雜,許多患者常需看過不同的專科後,才能確定頭暈之病因。
應該採取的緊急處置
發生眩暈時,患者平衡感出現障礙,嚴重的話會使患者摔倒,臨床上,常碰到一些病人因為眩暈發作而摔得鼻青臉腫,破相、跌到骨折、甚至發生撞車等情況,這些情形時有所聞。因此,患者眩暈時,可能的話最好先躺下或坐下,至於開車的駕駛發生眩暈時,要盡可能趕快靠邊停車。在公共場所,最好是扶著東西蹲下或坐下,然後請旁人或友人幫忙,如果病況嚴重有其他中風症狀時,也可以打119電話求救,盡快就醫。如果病人出現嘔吐現象,最好是側躺,保持呼吸道暢通,先不要喝水或吃東西,以免嘔吐時會阻塞呼吸道。
應該進一步做的檢查
對於眩暈的診斷, 應該由 醫師來判定,醫師除了詢問病人的症狀、病史外,還會進行神經學與身體的檢查,必要時會再進一步進行各種儀器的檢測與平衡功能檢查,有些病人甚至需要進行腦部或內耳磁振造影檢查,以確定病因。這些都必 須由 醫師視患者病情需要而決定。
常春月刊的特別報導-6大疾病
留言列表